建党百年锡心领航百名书记话追梦丨吴敏
北京手足癣医治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他们是唱响基层党建的“好声音”;他们是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是社会基层治理的“排头兵”;他们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他们更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奋斗在无锡多平方公里热土上的村社区书记。

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岁月峥嵘,一百年初心如磐。在继往开来之际,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无锡市委组织部联合推出建党百年·锡心领航百强书记话追梦专栏。以立体化探寻无锡市村社区书记的故事,深度挖掘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所坚守的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

今天,本栏目推出第四十一位村(社区)书记——吴敏,她曾先后荣获江苏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标兵、无锡市村、社区党组织示范带头人、无锡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她的故事吧!

吴敏:“三微”融合,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你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顶在头上。”走进江阴市澄江街道浮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敏的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她桌上签的这行字。担任社区书记近20年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博爱、睿智,瞄准群众“急难盼愁”问题,以“三微”融合工作法撬动各方资源,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采取“一网一支部”

形成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吴敏介绍说,浮桥社区是典型的村居混合型社区,东起锡澄运河,南至五星路,西到普惠北路,北至通富路,现有居民总户数约户,入住居民1.3万人,党委下辖9个党支部,党员名。

为有效解决辖区居民的实际问题,浮桥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城市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探索创建“三微”融合工作法,不断深入实践“邻礼浮桥”特色品牌,破解社区难题,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小区居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具温度,切实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具体来说,“微网格”就是“三微”融合工作法之一。社区党委采取“一网一支部”的模式,把支部建在5个网格上,初步形成了“一核引领一网覆盖一体多元”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下辖的通渡花苑、五星花苑、文富二区、通惠花苑四个拆迁安置小区,分别建起了“先锋驿站”、“党群议事亭”6个,无缝对接社区的党群服务、网格治理、物业管家、特色团队,将党群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个网格角角落落,从而实现“小事不出网格、事事格中办”。

“建立网格员‘划区域、定点位’联系居民机制,构建职责明确、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邻里网格’管理模式。网格员通过社区治理‘一张网’采集社情数据、上传走访轨迹、限时予以解决,实现治理线上线下结合、资源线里线外共享,充分激活社区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吴敏告诉记者。

设立6个“微客厅”

在守望相助上筑起连心桥

在“微网格”基础上,“微客厅”在守望相助上筑起了连心桥。吴敏介绍说,升级“党群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设立了“党群议事”、“邻里守望”、“绿色健康”、“邻礼文明”等“邻礼客厅”6个。

搭建这样的社区治理平台,好处在哪里?“之前楼道里都是杂物,自行车、电瓶车乱停乱放,同时存在安全隐患。现在这样一改造,空间腾出来了。”家住通渡花苑的陶阿姨对于“邻礼客厅”建设万分欢喜。据了解,“邻礼客厅”将小区架空层、凉亭、物业用房等改造成“党建引领、居民议事、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的空间载体,邻居们常来这里拉家常。

“以前没动迁的时候大家都在一个村,左右邻居几步一走就能聊在一起,后来搬到了楼房里,想跟老邻居们说点话都不方便。现在好了,有事就来会客厅,一坐一下午,读书看报,还有义诊服务。”一位社区居民这样告诉记者。

此外,社区还以活动为衔接桥梁,增加邻里交往频率,拓展交往渠道,如每个周末,联合培训学校开展“乐享时光”亲子课堂、“看见声音”科普课堂、手工花艺等拓展学习;过年期间,联合群团之家开展给留澄务工人员包饺子、共赏戏曲等活动;每周五“施律师会客厅”走进小区,在老百姓家门口宣讲法律知识;设立戏曲大舞台,每月为居民们送上一份丰盛的传统文化盛宴;每季举行“最美家庭”交流会,探讨“最美家庭”的特色等。

面向居民征集“微项目”

为社区共治共享汇集“锦囊计”

除了“微网格”、“微客厅”,吴敏还打造了“微项目”,为社区共治共享汇集“锦囊计”。吴敏介绍说,打通固化壁垒,依托党建“近邻”模式,以区域党建体制优势撬动各方资源,按照“走访座谈—深入调研—党委研究—确定上报—公示公开”的“五步走”工作流程,由社区党委书记领办落实项目任务。

通过“落户探访”、“线上+线下”征集、整理、认领和圆梦等流程,有效进行“困难群体、公益项目、爱心资源”三方对接。年启动“幸福账单计划——圆梦微心愿”项目,重点帮助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特别是困境儿童、贫困学生、空巢老人、低保对象、残障人士和小区特殊群体等实现“微心愿”。

去年疫情期间,社区的26位残疾人家庭收到了圆梦小分队大众医药的一份“特殊礼包”——爱心小药箱,里面是口罩、酒精、体温计、家庭常用药品等紧缺的防疫物资,让许久未出门的残疾人感到心里格外温暖。

“通惠花苑的高龄老人们的‘微心愿’是修剪指甲。老人们由于身体机能退化,指甲感染甲癣变厚、修剪困难。心愿发布后,社区特地请来了香樟树志愿服务站助老服务队,每月按时为老人们扦去了灰指甲,拉起了家常,老人们高兴地说,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社区如此贴心的服务,真是太好了!”吴敏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自“微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共联动满足困难群众心愿余个,共有15个基层党组织多名党员参与这项活动。小到只需几百元的生活用品,大到解决困难家庭阳台修缮、卫浴改造等问题。

年以来,社区党委又相继推出“幸福一里公益集市”“草根领袖培育计划”“绿色小区营造计划”“施律师会客厅”“退役军人公益拍”“屋檐下的幸福”之“民心桩”等一系列品牌项目,带领更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服务中。

在吴敏的带领下,“三微”融合工作法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邻里互动、情感认同”是吴敏一直坚持的社区治理方向。近年来,在吴敏和同事们的不断努力下,社区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ku.com/jxzlyy/14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